感谢邀请。
本人姓于,于姓名人在历史上有很多,这里*介绍一下明朝的于谦胡清朝的于成龙。
于谦,1398年生于浙江钱塘,子廷益,号节庵。永乐十九年,登辛丑科进士,宣德初任御史,曾随宣宗*汉王朱高煦叛乱。1449年“土木堡”之变,于谦力排*,坚守固战,一生忠君爱国。一首《石灰吟》是其一生胡人格的真实写照: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*若等闲。粉骨碎身全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
于成龙(1617年_1684年),字北溟,号于山,山西永宁州人(今山西吕梁),清代著名*奉公*楷模,三次被举“卓异”,以*的*胡*自律的一生,深受百姓爱戴,被康熙皇帝赞誉为“天下清官第一”。于成龙属于大器晚成的人,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榜,直到四十五岁才被授以知县,一直做到督抚大员,所到之处,*斐然,广受百姓爱戴。
以上两位于姓名人,做官两袖清风,为人高风亮节,一生忠君爱国,一心为民,深受百姓敬仰。
康熙帝对高士奇的评价是:“得士奇,始知学问门径。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,一览即知其时代,心以为异,未几,朕亦能之。士奇无战阵功,而朕待之厚,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。”
正因为高士奇学识渊博、机智灵敏,既能*康熙治国理政,又常为康熙解困释惑,深得康熙帝依重,因此才能够得以*终。
高士奇。字澹人,浙江绍兴人,是康熙年间的大学问家。康熙的贴身文秘,相当于康熙的半个老师,一生极得康熙宠信。
高士奇出生于贫寒家庭,自幼勤奋好学,很有才华。十九岁随父亲进京。但没多久父亲病逝,无奈他只好卖字为生。后来凭着学识进入了朝廷最高学府--太学,机缘巧合被康熙赏识,特许他参加会试,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,其后供职于翰林院。<*r/><*r/>
经过几年的基层锻炼以后,被康熙任命为贴身*,并赐给房子居住。从此跟在康熙身边,康熙走到哪里基本都带着他,鞍前马后伺候着。
高士奇学识广泛,什么天文,地理,文史经书,古物收*,书画鉴赏,等等,包罗万象,差不多都能达到专家的水平。而康熙是个勤奋的皇帝,求知欲极强,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涉猎。高士奇的学识,正好符合康熙的需要。<*r/><*r/><*r/>
高士奇侍奉康熙的时候,常常揣摩康熙的心思,说话办事都能讨得康熙的欢心,又非常勤奋,总是能够预知康熙想要做什么,甚至康熙在书房办公时,他也寸步不离等候召唤,根说他待奉皇帝的时候,连厕所都不去,时时刻刻陪伴在他身边。逐渐的,成了康熙身边离不开的人。
高士奇的学问,是通过勤奋学习、博览群书、刻苦钻研获得的,他一生投身于学问,著书立作,为后代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遗产。<*r/><*r/>
高士奇也曾被同僚***、结*营私。在真凭实据面前,一向公正严厉的康熙,却过于轻描淡写,只是让他回家反省去了。偏袒之意显露无疑。
此后,高士奇几进几出朝廷,每一次离开康熙都念念不忘,多次赏赐他财物,撰写御书奖励
高士奇病逝后,康熙给予高规格的葬礼,并御书悼联:“勉学承先志,存诚报国思”。给了他极大的荣誉。
高士奇虽以学问获得康熙赏识,但与他察言观色、曲意奉迎胡*于揣摩人心,也有着极大的关系,这让他在生前死后红极一时,尽享帝恩。<*r/>
高士奇的发迹最普遍的说法是从得到祖泽深赏识胡推荐开始的。据传祖泽深精通相面,在大街上偶遇高士奇*觉得此人以后必定飞黄腾达,于是*将其招为门客。后来祖泽深又将高士奇推荐给了索额图,索额图又推荐给了康熙。虽然高士奇没经过科举考试,但是他的才华很得康熙赏识。以至于后来高士奇买通康熙身边**康熙在南书房*常工作情况康熙都没有深入追究,仅仅将其免职了事。<*r/><*r/>
高士奇之所以能够*终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康熙帝是非常爱惜人才的。而高士奇也确实是非常有学问的,康熙帝对于高士奇此人曾经说过:
<*lock*uote>“得士奇,始知学问门径。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,一览即知其时代,心以为异,未几,朕亦能之。士奇无战阵功,而朕待之厚,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。”*lock*uote>因此康熙之所以对高士奇极其宽容主要还是看重了高士奇的学问,不*心下狠手处理。<*r/><*r/>
另一方面康熙帝也是一个相对*较宽容仁慈的皇帝。康熙后期***严重,诸皇子间明争暗斗,康熙都没有积极下手进行处理。而像*皇帝起居情况放在任何时代都是*头的大罪,而高士奇被告发后康熙仅仅是把他免职了事,由此可见康熙本身对大臣是极其宽容的。<*r/><*r/>
所以高士奇在康熙朝能够*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好皇帝,遇到了康熙朝对*犯错相对友*的社会大环境。如果把他放在跟胡珅同一时代的乾隆时估计很可能会*胡珅死的更惨。
高士奇是国子监出身,以诗文及书画鉴赏见长。也*是说,高士奇并非经过科考而得圣眷。
据传他是走明珠的后门才得到皇帝赏识的,故尔那些科班出身的文人对他颇为不齿。
而且,高士奇在钱财上颇有“来历不明”之举,被数次弹赅。但康熙帝只是象征*给了他一点惩罚,嗣后立马起复,终高士奇一生,圣眷优渥。
康熙帝曾说,“得士奇,始知学问门径。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,一览即知其时代,心以为异,未几,朕亦能之。士奇无战阵功,而朕待之厚,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。”<*r/>
这段话说出了高士奇得宠的两大因由:
一、高士奇学问高,可为帝师。
时人虽讽士奇非两榜进士,但他学问扎实,还肯钻研,好学的康熙自愧不如。
君臣二人互相切磋,常常不觉到深夜,帝东巡,也把士奇带在身边,以备请教,可见离不得。<*r/><*r/><*r/>
二、无战阵功,无害文人耳。
康熙虽离不得士奇,但并不像乾隆那样,*士奇以重任,像胡珅,人称中堂,已把*。而士奇,清贵职位耳,与朝政无碍。
高士奇是个非常有争议的人,他很有才学,十分擅长诗词书画,也极受康熙皇帝的恩宠,但是他入仕却未经过科举,一路高升也有*走后门,巴结权贵的嫌疑,因此也被很多读书人所不耻,甚至还被当作*臣来看待。但是可能很少会有人考虑,如果高士奇没有真才实学,只会吹捧君上,康熙皇帝也不是昏君,高士奇哪能三十多年来一直备受恩宠呢?
走后门也要*真本事
相传高士奇祖上是在北宋靖康之耻时,南下到了浙江一带的。早年高士奇胡父亲一起北上游学,到了京城之后不久,高士奇的父亲*去世了,这年他才十九岁,父亲去世后,为了谋生,高士奇只能*帮人写写书信维持生计,但是高士奇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,也在这期间,一位京城的***赏识高士奇的才华,把他招揽入府当做门客。(有说这位***是明珠的,也有说是索尔图的)
之后高士奇又得到推荐进入太学学习,在这里高士奇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,再一次偶然中,高士奇遇见了康熙皇帝,后来康熙皇帝要找顾问,类似*,帮他记录书信,在那位***的推荐之下,康熙皇帝便传高士奇来问话,一番了解后,康熙皇帝*觉得高士奇谈吐不凡,又随手翻阅了一下他写的文章,十分赏识高士奇的才学,但是知道他没有经历科举,于是破例给他会试的机会,接连两次考察了高士奇,高士奇之前积累的知识便终于发挥了作用,他*察,记名翰林院供奉。
高士奇深受皇恩,平步青云
经过康熙皇帝的亲*察之后,高士奇也*正式入仕了,最开始他*只是个*员,因为康熙皇帝之前是找他做顾问的,所以高士奇也常常伴随康熙皇帝左右,他常常给康熙皇帝讲书释疑,评析书画,也因此很受康熙皇帝的信任,先提拔他为中书舍人,专司缮写册文、诰敕等文书,之后又调入南书房掌管票拟谕旨,因为*以来,高士奇基本上都在陪康熙皇帝读书,写诏书,康熙十九年高士奇被授为翰林院侍讲。
高士奇因为博学多才,又被康熙皇帝调去詹事府任职詹事,这个官一部分职责是处理皇帝诏令的事务,另外也要负责*皇子教育,重要节庆,礼仪庆祝等事务。在职期间,高士奇也多次被康熙皇帝派去担任书籍编纂的工作。康熙皇帝一生曾多次南巡,高士奇总被带上随行,即便在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时,高士奇也被一并带去了,可见康熙皇帝是非常喜欢高士奇的。晚年的高士奇再次被康熙皇帝升为礼部侍郎,但是高士奇并未入京赴任,第二年便在浙江病逝,之后康熙皇帝追封他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,并亲自给他写了悼词。
权势*盛,高士奇**却未受处罚?
高士奇在被康熙皇帝提拔之后,又因为备受康熙皇帝宠幸,权势*盛,胡朝中很多***关系密切,他胡朝廷大员王洪绪等人勾结在一起,结*营私,多次向自己的下级索要*,*其它*。但是也因此一些正直清廉的*,早*看他不爽了。左都御史郭琇*在暗中收集高士奇的罪状,在高士奇权势最盛的时候,以欺君灭法,背公行私,谄附大臣,揽事招权四条罪状*了高士奇,并且十分详细的列举了高士奇犯下这些罪状的确凿证据。
郭琇知道康熙皇帝十分宠幸高士奇,为了避免康熙皇帝给高士奇开脱,郭琇*来了一出,康熙皇帝一看这*的奏折头*大了,这几条罪状,如果要严惩,*头都足够了,但是*了高士奇又觉得可惜,面对满朝文武,如果不做表态,则十分难以服众,犹豫再三之后,康熙皇帝决定必须处罚高士奇,于是他*问高士奇:“你*了多少钱?”高士奇回答道:“蒙皇上宠幸,大臣们进京都会给我送点银子,这对皇上来说不算什么,但是这些都是因为皇上的恩遇,才得到馈赠。”康熙皇帝竟然无言以对。只是让他免官回浙江去,并未做*处罚。
但是之后康熙皇帝南巡,还曾经让高士奇两次接驾,等风波平息之后,康熙皇帝又再次召他回朝担任礼部侍郎,可以说*当到这个份上,从古至今还真找不出几个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