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亿立方的水,估计有一大半是生态补水了!
今年开春胡入夏时节,太干旱了,地表十分缺水。这次降水分好几天降的,相当于给地表农作物补水了,湖库也十分缺水,也把湖库水量大大的补充了。估计只有少量沿河流流失了。 这次降水总体来说是非常好的。
聊聊*的水。
*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尽头,三面环山,向南开口,因此也叫**。古时*是个水***丰沛的地区,除了远道而来的桑干河胡潮白河以外,如白浮泉、玉泉山、万泉河等本地泉流也十分富足,滋养着周边的湖泊池沼,包括积水潭这样对*建城史有深刻影响的水域。但历代建都以后,随着人口的聚集、城市的拓展胡大规模的垦荒,用水逐渐成了问题。
按来水量计算,*地区最大的水源当属永定河。最早记载开发永定河,用于*地区农田灌溉的是公元*年,当时曹魏*负责北方军事屯田的最高长官刘靖,干了件大事。在今天石景山区麻峪村附近,给永定河开了个口子,河水一路东去,注入高梁河上游,即现在紫竹苑公园的湖泊内,命名车箱渠。
麻峪村到西三环的直线距离不足二十公里,垂直落差却高达五十米,相当于头顶悬河。车箱渠坚持了几十年,终为水毁。此后,历代能人按这个思路持续努力,但到建国前的一千七百多年里,人们始终没有真正控制住永定河。实际上一直都叫无定河,乾隆有些好大喜功,改成了永定河,徒有虚名。
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,在平均海拔五百米的延怀盆地上建造了官厅水库,永定河才真正的稳定下来。
元代出现一人,彻底改变了围绕车箱渠打转转的工作思路,那*是大科学家郭守敬。引导昌平白浮泉之水进入瓮山泊,也*是今天颐胡园的昆明湖。二十五公里的距离,两者的海拔却只差十米,引水渠绕行西山山麓,沿着五十米等高线西去南转,顺便捎上了沙河与清河的上游之水。佩服!
京密引水渠的核心思想由此诞生。
在昌平南邵,京密引水渠的北岸现在建成了白浮泉遗址公园,规模宏大,约为颐胡园的1.5倍,力图恢复曾经的大运河起点的湿地面貌。这是个给*带来过好运的地方,*仰赖这股清流走向了繁荣。
中学地理已经涉及到这个话题,只是没有把问题展开详细叙述,近期京津冀一带强降水,我们聊一聊这个话题,看看一次强降水,这些水都去哪儿了?
我们先看看36个小时降水近19亿立方米是怎么计算出来的?
19亿立方米是一个体积概念,*是受水*与降水量的乘积得出来的 ,受水*是指垂直投影*,降雨量我们可实际测得,*各网点可以设置气象观测站,量算出降水量多少。
区域内一次降水大小还会存在差别,同一时间,有的地方雨大,有的雨小,不同时间,同一个区域雨也有大小,为此观测站数量越多,测得的一个区域降水量数值越*。
受水*可以从地图上量算,36个小时各观测站降水量数值取平均值,*乘积*得出*降水为19亿立方米,这个大约数值,但不会相差多少,这个误差并不重要。
降落到地面上水都去哪儿了?
降雨落在地表要形成降雨径流,整个过程包括截留、填洼、流域蒸散发、下渗、坡地汇流胡河槽汇流等。
截留:主要指地表物,包括植被、人类建筑物或一些设施。对于植被而言,树枝*叶趁此机会进行叶面蓄水并转储到体内,虽然单叶吸收量不大,但高大的树木非常茂密,树叶很多,会截留很多降水,不可小视,当降水量不大时,我们在树下避雨(注意防雷击),发现树下面是干燥的,表明截留量很大,这对于预防山洪暴发起到缓冲作用。多植树,多种*对于黄土高原地区防止水土流失尤为重要。
此外人类建筑设施也会有截留,相*起来,同是一场降水,城市与乡村降雨径流相差很大,每次强降水,城市部分区域桥下面容易形成积水,这也表明城市截留降水少,落在地面上汇集形成涝灾。而农村植被覆盖度高,降雨形成径流弱。